荣誉资质 honors & qualifications

荣誉资质

江苏省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绿色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中心简介

江苏省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绿色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江苏省科技厅于2019年批准组建。该中心以溧阳市万盛铸造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联合常州工学院共同建设,其建设场地位于溧阳市万盛铸造有限公司内,其前身为常州市高铁制动系统关键零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拥有日本新东FBO、FCMX造型线等全球先进的绿色铸造设备20多台(套),Creaform3D扫描仪等检验检测设备60台(套),建立了完善的科研试制体系,技术研发及质量保证能力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二、中心组织框架

工程中心建立了中心办公机构,成立总经理、中心主任、技术部、质保、中试车间、财务部、人力资源办公室、试验室、档案室。同时成立工程技术委员会,工程技术委员会是由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组成,对工程中心提供咨询和服务。组织结构体系构架如下:

工程技术中心组织功能构架图:

 

三、主要研究内容

1、项目总目标

江苏省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绿色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2-3年的建设期内,充分利用公司研发中心、实验室和中试车间,扩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试制基地,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根据高铁制动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发展趋势,中心将围绕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的材料制备工艺、高效绿色锻铸造工艺、高效绿色精密加工技术、智能化生产技术和高精度动态性能检测等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在结构材料制备工艺、高效绿色锻铸造工艺和高效绿色精密加工工艺技术等方面实现自主创新,建立数字化设计及材料成型工艺仿真与优化集成系统和模拟设计验证平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核心竞争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弥补国内技术空白,逐步取代进口产品,加快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进程,提升我省轨道交通产业特别是高铁制动系统的整体水平,使我省在高铁制动系统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通过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消化吸收,提升自身技术应用水平,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较好,结构更为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围绕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绿色制造,整合和积聚国内优势资源,通过2-3年的建设,将该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集科研开发、产品试验、质量检测、技术培训、成果推广、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规模化集约化研发机构和技术交流平台。

2、研究开发的方向

围绕绿色制造和智能生产,通过设计创新,研究和开发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

  • (1)研究基于多元微合金的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快速制备工艺及绿色成型技术,保证该部件的强度、硬度和韧性要求,突破了新材料高性能、低成本、简单快捷制备的技术瓶颈。
  • (2)构建数字化设计及材料成型工艺仿真与优化集成系统的集成理论及系统平台,实现绿色铸造产品数字化设计、绿色铸造材料、数字化绿色铸造装备、生产线、车间、工厂的系统集成以及绿色铸造云服务平台五大核心功能。
  • (3)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的数字化铸造技术研究,以“互联网+”为手段,通过高新技术与铸造行业的深度融合,加速推进铸造行业信息化进程。
  • (4)研发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固结磨料研抛一体加工装置和技术,大幅减少了研磨与抛光时的废料、废液生成,使加工表面粗糙度Ra≤0.1μm,实现了核心部件绿色精密高效加工。
  • (5)研发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加工过程高精度动态性能检测与控制技术,解决加工效果的可预可控难题,集成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构建智能化制造平台。

3、研究开发主要任务

  • ①理论研究任务:开展材料成分、绿色铸造工艺等对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的强度、摩擦、动态性能影响研究;开展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绿色精密高效加工、智能制造及制造过程动态检测和控制理论研究。
  • ②技术开发任务: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新产品开发;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绿色锻铸造工艺及绿色精密高效加工工艺开发;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智能制造生产系统和装备研发,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加工过程高精度动态性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
  • ③产业化任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行业发展要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高铁制动系统核心部件的国产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项目主要研究人员简介

1、项目负责人--陈黎明

陈黎明,男,汉族,1963年4月生,江苏省溧阳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常州工学院产业教授。现任溧阳市万盛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1985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原洛阳工学院)铸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历任上海市液压件铸造厂技术科长,济南市庚辰钢铁厂副厂长,2004年参与创建溧阳市万盛铸造有限公司,长期从事铸造制造技术、铸造产业信息化的研究工作,拥有丰富的高精锻铸件工艺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

学术成果及表彰
自2016年至今获得国家专利共27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24件,2020年1月在核心期刊《装备制造技术》参与发表论文《高铁制动系统复杂腔体铸造成型数值模拟》。2017年获溧阳市“行业优秀人才奖”,2018年获“江苏省科技企业家”称号。

承担项目
2017年主持参与了溧阳市级项目-高铁制动系统复杂腔体成形控制技术研究;同年参与成立了常州市高铁制动系统关键零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常州工学院--郭魂教授

郭魂,男,汉族,1975年11月生,河南省南阳市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常州工学院党委委员,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院长。1994年入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8年、2002年和2006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8月-1999年8月在中航特种飞行器研究所工作,2006年5月至今在常州工学院工作。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2年成为硕士生导师,2015年7月晋升教授,曾赴德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访问交流。先后担任常州工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副主任和支部书记、产学研工作办公室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处副处长、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新誉学院筹建办公室主任、民航飞行学院副院长、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院长。兼任中机生产工程学会机床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在线检测与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学术成果及表彰
先后获2015年中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中国产学研创新成果优秀奖、2017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9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授权发明专利8件,发表论文40多篇,SCI/EI收录20多篇,出版专著1部。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带头人、常州市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常州市优秀青年、常州市十佳科技工作者。

承担项目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计划和星火计划、国防预研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等20余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0多项。

3、常州工学院--何亚峰教授

何亚峰,男,汉族,1975年1月生,陕西宝鸡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常州工学院航空与机械工程学院/飞行学院副院长。1999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原洛阳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在西安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8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7月-2003年8月在西安秦川集团发展总公司工作,2006年5月至今在常州工学院工作,期间: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担任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人民政府副镇长(挂职)。

先后获得江苏科技镇长团优秀团员,江苏人才办荣誉团员,江苏省双创人才科技副总,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新北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常州工学院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精密电化学成形加工技术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学术成果及表彰:
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项,主持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常州智能制造国际合作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二等奖、三等奖共2项,先后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华南理工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7篇,中文核心期刊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得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五、主要研究设备

1、设备清单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拥有的主要仪器设备清单

序号 名称 数量 备注
1 FCMX造型线 1
2 全自动液压分度卡盘 1
3 热风砂芯表干炉 1
4 碳硫高速分析仪 1
5 三元素分析仪 1
6 发气性测定仪 1
7 洛氏硬度计 1
8 金相分析仪 1
9 显微镜 1
10 碳硫高速分析仪 1
11 直读光谱仪 1
12 金相显微镜 1
13 硬度计 1
14 超声波测厚仪 1
15 布氏硬度计 1
16 金相图像分析系统 1
17 探伤仪 1
18 X射线探伤机 1
19 数控车床 1
20 冲击试验机 1
21 电子万能试验机 1
22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 1
23 铰链带锯床 1
24 3D扫描仪 1
25 硬度计 1
26 金相显微镜 1
27 数控精密线切割 1

2、设备照片

生产设备
检测设备